網域名稱俱樂部


返回   網域名稱俱樂部 > 電腦與網路技術 > 數位化世界新聞與觀察評論

回覆
 
主題工具
  #1  
舊 2018-12-12, 10:07 PM
哈啦 的頭像
哈啦 哈啦 目前離線
論壇管理員
 
註冊日期: 2002-05-28
文章: 22,990
預設 [轉帖]程序員依然是這個時代,貧寒學子翻身的不二選擇

作者:岳京杭

1.

昨天跟一位許久未聯繫的前同事電話交流了一下業務和技術問題,順帶聊到了組裡多位同事近況,有人順利晉升,有人第二次晉升無望轉崗,有人準備第三次沖刺,還有人多次晉升無果徹底佛系。

最後聊到將來計劃,同事剛轉崗到一個更加核心的部門,進入正軌,前不久在某熱點二線城市買好了房子,現在反而不著急離開北京。

這位同事14年包郵區985名校碩士畢業,去了一家北京老牌二線互聯網公司。16年年底跳槽到百度某核心產品線,一年半晉升T6,因為當時跳槽過來薪水就比較高,在百度兩年又經歷了多次加薪,目前年薪總包80多萬(包括年終獎和股票)。

他說他大學同學,碩士畢業校招進了百度基礎架構部,3間時間晉升到T6,前不久去了某尚未上市的巨頭,上午10點上班,晚上10點下班,大小周,累是累,錢也給得到位,月薪7萬多,16薪,一個月加班費都有一萬多,年薪現金稅前總包120多萬(不算期權)。這個同學業務水平非常之高,典型極客作風,一般T6到不了這個價。

前同事這位同學工作4年多,碩士畢業25歲,目前還不到30歲,4年下來,完全憑自己攢下130多萬,最近開始看房子,準備留在北京。

感謝時代,互聯網碼農真是眾多寒門學子翻身的不二選擇。

2.

PSD,即poor、smart、desire,翻譯成中文即:出身貧寒、聰明能幹、渴望致富。早期一些投資銀行偏好以PSD為標準,遴選招聘人才。

實際上像華為、阿里、頭條之類的公司也非常青睞於招聘PSD型人才。他們出身貧寒,父輩拼盡全力供上了大學,畢業之時,年富力強,聰明能幹,同時一無所有,卻又極度渴望成功,皮實耐操,能夠忍受長期加班,典型如華為的余承東。

余承東出身安徽農村,一開始讀的中學最高只有初二,因為沒人讀到過初三。後來輾轉周折到縣城去讀初三,因為農村戶口不能讀重點高中,只能去一所從來沒有出過大學生的學校就讀高中。三年後,他以理工科全縣第一的成績考取西北工業大學,後來又讀了清華的研究生。

據余在清華演講,他從小養成了事事爭第一的習慣,甚至不惜玩命。1993年,余承東加入了剛起步不久的華為公司,25年間,從一個毫無背景的小透明到成為華為董事會成員。餘的主要貢獻:牽頭創建華為無線部門,並做到世界第一;帶領華為終端從默默無聞做到全國第一、全球第二。

華為內部有個說法:“神終端,聖無線、海屌絲、大爺軟、科學家”,簡單說就是終端和無線可以大塊吃肉,剩下幾個只能喝點湯。余承東在無線和終端都做出巨大貢獻,幫助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屢建戰功的同時,實現了自己人生的飛速升階。

3.

近年來,筆者朋友圈裡,普通家庭大學畢業生,依靠程序員這門手藝,憑藉移動互聯網東風,埋頭苦幹加班加點幾年,年薪達到大幾十萬甚至上百萬,股票幾百萬,不用出賣色相,完全靠自己買車買房的例子不在少數。

筆者大學學的通信工程,12年開始工作,同學裡面乾互聯網的其實不多,目前看,雖然累點,情況都還算不錯。同一個實驗室從事互聯網工作,同時又還有微信聯繫的有這麼幾個樣本。

筆者自己,畢業先去三星電子乾了三年通信碼農,後轉行互聯網碼農,先後在獵豹移動,百度各乾了一年,後撤退到杭州,樣本里面表現最差。

同屆(12年畢業)同宿舍同學A君,畢業後先在北京一家事業單位呆了兩年,拿到戶口,又去百度呆了4年,年中去了某尚未上市巨頭,年薪超過150萬(包括期權升值帶來的增長),17年初買了房子,結婚生子已經安定下來。

同屆(12年畢業)對面宿舍同學B君,畢業進了阿里,一年後轉到杭州,5年升到P8,結婚生子已經安定,今年下半年在西湖區買了第二套房子,180坪。

低一屆(13年畢業)師弟C君,畢業進了阿里,5年升到P8,前不久D君參加了阿里五年陳授戒儀式,朋友圈發了一段話,摘抄如下:

#五年陳#從五年前一無所有的小伙子,到今天有了妻子孩子房子車子,有了一份事業可以去奮鬥。最美好的五年,心裡滿是感恩,感恩家人理解和支持,感恩一路上遇到的貴人摯友,感恩不可思議的阿里巴巴。謝謝曾經努力的自己,期待下一個充實的五年!

低兩屆(14年畢業)師弟D君,畢業進了百度,4年升到T6,在家人幫助下16年買了房子,目前還在百度,典型極客,發展看好。

低兩屆(14年畢業)師弟E君,畢業進了北京阿里,目前應該是P7,朋友圈看狀態不錯。

另外筆者大家庭還有兩個弟弟職業(曾經)跟程序員相關。

表弟F君12年湖南某末流二本院校畢業,在校期間機緣巧合混進了安全(黑客)圈,畢業後先在綠盟呆了2年,後經人推薦去百度,再之後是烏云網,烏雲倒閉後在家里呆了一年多,去年年底去了騰訊,定級T3.1,F君副業和投資做的不錯,畢業5年內在南方某省會城市及周邊買了住宅、商舖、寫字樓一共4套。

親弟弟G君12年武漢某985大學軟件工程畢業,後兩次考研最終上了北方某985大學金融相關專業。16年畢業在上海一家二梯隊券商上班兩年,期間通過了CPA,保代資格考試,工作表現也可圈可點,今年破格晉升兩級,而然基本工資還不如BAT頭條等頭部互聯網公司應屆碼農高,河東河西轉變得真快。

4.

互聯網還會像過去5年這麼紅火嗎?未來5到10年還會是應屆生的最佳行業選擇嗎?



筆者在以往文章有寫到:

今年微信月活躍用戶突破10億,中國人口不過14億,幾乎覆蓋了所有國內智能手機用戶。

清華畢業的宿華,海龜背景的黃征,都曾經在谷歌工作,可謂精英中的精英,他們的主打產品,無論是快手還是拼多多,都靠搶奪五環外或縣城鄉村,主流互聯網外的邊緣人群,實現了公司快速增長,這也是最後一波可以被移動互聯網化的人群,最近一個季度,他們都是零增長甚至負增長。

這些現像都告訴我們,移動互聯網已經階段性見頂,沒有新的技術變革和應用場景,未來5年,很難再出現今日頭條、滴滴打車、快手這樣的現象級產品和公司。

未來to C的互聯網增量空間在於縣城和鄉村,那兒有8億人口,尚未被充分互聯網化。存量價值深挖會伴隨著整個社會轉型升級的全過程,to B的企業級應用才剛剛開始。所以,對於沒有背景的寒門學子,依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

因為近年來互聯網行業的造富和高薪效應,前赴後繼,越來越來的名校學生湧入,將來的peer之間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,技術迭代也越來越快,3年前的黑科技在今天已經嚴重過時。無論是一線程序員還是中高層管理人員,唯有持續學習和快速成長才能生存下來。

無論是公司還是個人,互聯網行業都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,頭部玩家得到超額回報,尾部玩家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,逐漸被淘汰。

幾年前,有位廠長在公司內部呼籲淘汰小資,恢復狼性,貌似見效不大。羊吃草,狼吃肉,給的是草,當然只能吸引到羊,給的是肉,自然吸引到狼。華為、阿里、頭條等大廠老闆,願意和員工分享利益,整間公司自然狼性十足。對於PSD們來說,這樣的狼窩真是個好去處。

目前頭部互聯網大廠程序員薪資遠高於社會平均水平,但相比教師,醫生,律師等職業,程序員的職業生涯要短暫得多。下面引用兩段同行的話,文中矽谷或灣區的情況,同樣適用於北上廣深杭的一座座互聯網大廠。

我有時覺得,矽谷是一個遊戲,每個玩家有10年時間。在這10年裡面,如果你發財了,就贏得了遊戲,否則你就出局,必須離開矽谷。

——矽谷著名產品經理Florent Crivello

19世紀時,美國社會有一個流行的現象。許多年輕人離鄉背井,為了得到高薪,去遙遠的西部礦場挖礦。在那里工作幾年,就可以賺取足夠的錢,回家娶一個老婆。礦場的生活是非常艱苦的,條件很差,這也是礦主支付高薪的原因,否則沒人願意來。

20世紀時,這種現像變成了石油行業。石油鑽井平台通常都在偏遠地區,有的還是在沙漠和海洋裡。石油工人可以得到高工資,代價是惡劣的生活條件,以及遠離家庭的孤獨。

現在,這種現像變成了IT行業。年輕人為了高薪,來到灣區當程序員,同樣過著艱苦的生活。我聽說,舊金山的一間臥室裡面,居然住了好幾個大學畢業生,因為舊金山雙居室公寓的租金是5500美元/月。有些谷歌的僱員也是合住,而且地理位置也不好,離交通幹線很遠。

很多人把灣區看成新時代的礦場。IT行業的工資比其他行業高,那些外來的程序員,計劃是省錢,忍受一段時間的惡劣生活,然後在35多歲退休,再去低成本城市工作並在那裡開始家庭生活。

——灣區就是新的礦場

有人說筆者在販賣焦慮,真的沒有必要,我只是告訴你最壞的情況是什麼。生存不易,你應該未雨綢繆,盡力避開這種情況,或者有個兜底方案。正如知乎網友沈世鈞所說。

我是悲觀的,但更是理智的,因為保持理智的最佳方法就是徹底掌握悲觀主義,比如塞內卡就認為,憤怒和失望就是源於樂觀主義的預期。

北歐的居民不會因為下雨而憤怒,因紐特人也不會下雨而失望,我也不會因為將來的生活對我的捶擊而放棄,因為這都沒有超出我的預期。

來源:程序人生微信號:coder_life
__________________
咖啡走路
微博


您是網站站長嗎?歡迎到站長俱樂部 一起討論吧。
按我看版規
code.club
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
回覆

主題工具

發文規則
不可以發表新主題
不可以發表回覆
不可以上傳附件
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

啟用 BB 代碼
論壇啟用 表情符號
論壇啟用 [IMG] 代碼
論壇禁用 HTML 代碼



所有時間均為 +8。現在的時間是 06:19 PM


本站主機由網易虛擬主機代管
Powered by vBulletin® 版本 3.8.4
版權所有 ©2000 - 2024,Jelsoft Enterprises Lt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