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DA

查看完整版本 : [舊文回味] 告別Dot.Com


Taipei101
2005-02-24, 10:28 AM
告別Dot.Com(二)(2001-02-06)
作者:陳豐偉

《 3 》

二○○○年末,台灣網路產業最著名的一句話大概是:「千金難買早知道」。如果「早知道」,就不要投入那麼多資金成立網路公司,現在就可以坐等成名的網路公司資金用罄,用低廉的價格瘋狂蒐購一番。如果「早知道」,就趕快把手上網路公司的股份賣掉,管他賣給外資、中資還是台灣公司,早幾個月脫手,早就是億萬富翁。

「千金難買早知道」的故事,最有名的恐怕是「宏網」。二○○○年四月六日,「宏網」的入口網站「acer121.com家人應用服務網」公告。二○○一年一月十五日,acer121.com旗下網站大規模關閉。其間出現宏硍偎峈挐憚漱j漲與大跌,以及台灣國師級企業家施振榮要讓不看好宏痋B宏網的外資後悔的宣言。最後,投資國內15億元台幣,國外23億元台幣的「宏祫p網科技公司」不得不承認失敗,還引發宏硍偎庥G烈的人事重組,由施振榮親自出面解決過去「過度授權」造成的後果。

二○○一年一月份的Cheers雜誌,便針對宏網42歲的總經理雷輝,由記者吳琬瑜進行四頁的專訪。在專訪中,我們可以窺探不過在幾個月前,一群商場專業人士的瘋狂舉動:

「那陣子大家都在瘋,反正騙錢很容易,元痐@股可以賣兩百多元,所以現在拿三十億元進來,花個五億元算什麼!我不曉得為何這麼多人犯同樣的錯誤,我覺得一百個人有九十九人在犯同樣的錯誤,包括宏硐P元痋C所以卡位把大家給害死了,大家想說先搶個名分,一窩蜂在做入口網站,我們也要做些東西出來,所以就做家庭入口網站,我沒有卡到一般入口網站,至少卡到家庭入口網站,這個看起來,邏輯是對的,但是我們沒有往下想:我的商業模式是什麼?我花了五億元,未來如何賺回來?當初想法很簡單,覺得外界會給我們三十億元,只花掉五億元算什麼!反正大家都這樣花。這是在一個很淺層次思考卡位這件事。」(44頁)

這是一種對網路本質思考上的扭曲,所造成扭曲的經濟現象,反過來影響了網路的發展。要追溯這全球性扭曲的來源,問問南方朔等涉略總體經濟範疇的思想家會更清楚。新經濟造成的需求,成為全球吸金器的美國股市,在群眾壓力下只能漲不能跌的基金操作環境,以及部分不專業、不客觀的媒體工作者跟基金操盤人,都是推波助瀾的原因。

雷輝的想法,還點出台灣網路產業另一個問題:為什麼大家都想做某個類型的入口網站?為什麼一堆網站都在做一樣的、重複的事情(入口網站、免費信箱、免費網頁、討論區、電子報、電子商務••••),結果每個網站耗盡人力還是做不好?為什麼網站間不能分工合作,把自己擅長的一部份做好,彼此資源交換、節省成本?宏眭瑰落式Be-card都是很受歡迎的網站,為什麼要盲目擴充成為四不像的「家庭入口網站」,最後導致連頗受好評、歷史悠久的e-card網站以「無法獲利」的理由一併犧牲?

更值得玩味的是46頁的一段話:

「但你必須給我們這團隊credit,事實上我們去年6月就發現問題了,當然那時NASDAQ已經嗅出味道,6月開始煞車。很可惜是去年1月到6月我們全速在前進,所以即使6月份踩煞車也很難馬上停住。7月份我們還在犯一點錯誤,第一波的裁員在8月份開始••••••」

作為台灣網路史上壽命最短暫的大型網站,宏網面對挫折的明快決定引人注目。不過,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我在二○○○年一、二月時,已經在「財訊」雜誌上,看到好幾篇預估網路股崩盤日將近的分析。

比起海外原始的評估報告,這已經是第二手資訊。這時,有些著名網站如eToys的股價早已跌跌不休。三月初,我在中國時報寶島版專欄發表「為何網路股終會崩盤」,在大眾媒體上算早,讓幾位文人朋友交頭接耳說「不要買網路股」,但對激烈競爭的dot com產業來說,這樣的訊息充其量只能算是第三手資訊。三月底,美國著名的分析師開始公開發表不利網路股的預言,並引發第一波跌勢。

網路股的「本夢比」並非杜撰,它確實存在一段漫長的時間,造就不少網路新貴和億萬富翁。想利用網路夢幻時期大賺一票,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作法。只是,任何有點基本智商的人都知道,「本夢比」不可能長久存在。張穎隔空抓藥的魔術有人相信,因為生物學上有太多未知。「本夢比」總會消退,否則有一天股價會高漲到沒有人買得起。當投資人對網路的夢幻前途開始感到懷疑時,就是「本夢比」時代結束的開始。企業可以趁網路狂潮大賺一筆,但不能不預先設想,當dot com無法再吸引資金時該如何自處。

我不禁懷疑:宏網數百名員工,難道沒有至少一位研究員,專職研究網路產業的發展?當看壞網路股的言論不斷出現時,難道沒有人出來叫喊要煞車?或者是,這樣的聲音,不被聽到?

不只是宏網,全台灣有數不盡的網站經營者,對這些警訊充耳不聞。二○○○年夏天,我遇到的網站經營者以及許多滿嘴理論的「分析家」,通通對我表示:他們認為網路股下跌只是暫時的。於是,在「否認」、「迴避」、「合理化」等防衛機轉充分運用之下,一個個網站持續有氣無力地經營,把最後可以獲利的機會都喪失掉,把自己好不容易建立的credit也損毀掉,也把員工對領導者的信任踐踏到極點。

二○○○年七月,我在中山大學BBS的「板主大會」活動上,與另一位得到宏盓賳磢漱膝q總經理同台演講。他講述不少創辦網站的艱苦過程,但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:一位宏眥盲h主管告訴他,如果不是投入網路創業,他根本沒有機會見到宏眭滌甽孕D管,更不可能跟黃少華等產業名人有談生意的機會。

這或許可以說明,是怎樣的「集體潛意識」,讓一群人沈迷在網路的夢幻,即使面對負面、客觀的評估,仍一直抵抗,直到手中的股份化為廢紙才覺醒。新經濟與網路股畫出的遠景,為這貧富懸殊、社會階層越來越分化、權勢階層越來越少空缺、越來越不易流動的世界,帶來一些翻身的夢想。存在領導者心中渴望自我實現、渴望受重視、渴望被注目、渴望成功出人頭地的自戀動機,在媒體鼓舞下,無可收拾地成為一場華而不實的社會運動。只可惜,在這過程中,人類的創造力被誤導,改革社會的衝勁被誤用,也就無可避免地在泡沫中再一次深化社會階層的差距。

滿懷理想創辦網路公司,最後垂頭喪氣關站了事,這過程並不可恥。實踐了什麼,創造了什麼,是賺錢之外衡量網站的重要指標。

例如「明日報」,雖然獲利模式不明確,屢屢傳出併購流言,不少人懷疑「明日報」還能度過幾個寒冬。但我們可以清楚看到,「明日報」在台灣創造出一些嶄新的媒體形式,經營出好幾個勝過傳統報紙的版面。不管它日後會不會面臨經濟危機,不管現在「明日報」的工作是否慘烈到暗無天日,許多參與「明日報」的媒體工作者,必然會從「明日報」中得到很好的credit。

又如台灣網路零售業的先驅「資訊人」,最近雖然獲利不如預期,頻頻傳出即將被併購的消息,但「資訊人」解雇員工時給予優惠條件,離職人員仍依依不捨地回公司參加員工活動,即使未來公司被收購,經營者仍會留下好名聲,若要重新出發,不難得到網路群眾支持。

但有些網路經營者並沒有把credit放在心上,不管是員工的,還是自己的。有些自稱「美式風格」的網站習慣在星期五告知被解雇的工作人員,隨即拔掉電腦插頭,不准被解聘的員工回辦公桌接觸任何公司業務,包括收email。

有的CEO(執行長)、COO(營運長)在嚴重虧損時,卻要求老闆解聘員工,但不要解散公司,只為保有自己的高薪。有些被解聘的員工身懷六甲、子女重病,經營者毫不理會。有些員工失業好幾個月找不到新工作,卻得不到來自原公司所屬財團一些些代為安排、引介工作的誠意。甚至有網路公司惡性倒閉,積欠廠商、員工一大筆錢,明明還有資金,卻以各種理由拒付。

一位和多家網路公司有合作關係、不便具名的網路產業研究者說:

「看到這些人的行徑後,我只能說他們瘋了。當初媒體把他們捧高,現在沒有人理他們,就拼命想抓住什麼。這些經營者有認真研究跟創新嗎?沒有,他們只想搞資金,讓自己獲得成功,聽不進研究人員的建議。員工辛辛苦苦地付出,對公司投入感情,最後卻被公司出賣。我在網路界沒有工作的朋友越來越多,而高階主管依然是高階主管。」

在經營者的野心下,「宏網」的員工在一年內迅速增加,又迅速減少。我們該給「宏網」經營團隊credit嗎?或許該問問宏網為那些「工作14、15小時」、「在辦公室打地鋪」、「努力工作」(第46頁)卻被迫離職的員工創造出什麼credit。

雷輝的坦誠,是最典型的「千金難買早知道」。我們需要更多類似的反省。一方面是對集體創傷的自我療瘉,一方面,我們也應該在歷史的重建中重新瞭解網路與我們自己。不過,我們還是得弄清楚,雖然「千金難買早知道」,但再多的投資,也敵不過「早知道」後卻「不相信」、「還要拼」的防衛機轉。

如果「早知道」,就不要輕易聽信那些大舉增資、瘋狂找人、拼命擴充地盤、衣冠楚楚的幻想家的美夢,落得投注感情、努力付出、最後仍不免愴然離職的結局。(待續)

(作者個人網站為:http://tw.egroups.com/group/eroach)